<acronym id="anyng"><strong id="anyng"></strong></acronym>

  1. <td id="anyng"></td>

    您當前所在位置: 盱眙縣人民政府 縣情 盱眙概況 名勝古跡

    盱眙概況

    名勝古跡
    發布日期:2023-01-19
      

    jq001.jpg

      明代第一陵——明祖陵 位于盱眙縣明祖陵鎮境內,距縣城西北15公里,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父的實際墓葬,曾祖父、高祖父的衣冠冢。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(公元1385年),建成于明永樂十一年(公元1413年),歷時28年之久。規模宏大,氣勢雄偉。清康熙十九年(公元1680年),黃河奪淮,與古泗州城一起毀于洪水。1953年春旱時,首次露出水面,被當地人們稱為“大墓頭”。1963年再次露出水面,被江蘇省考古專家發現,確認是明代第一陵明祖陵。1976年開始修復,1982年對外開放,并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1996年10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08年順利獲批國家AAAA級景區。

    jq002.jpg

     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距縣城約45公里,占地面積70.58平方公里,其中61.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水質純凈的天泉湖,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,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好、面積最大的野生動植物王國。這里繁衍生息著40多種野生動物、170多種鳥類、280多種高等植物、近800種中草藥,其中絕大多數為南北地域邊緣物種,是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。區域內山、林、泉、湖、石、洞,自然造化,景物天成,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,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,蘇北首家省級旅游度假區。鐵山寺森林度假村和天泉山莊集餐飲、休閑、娛樂、健身于一體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觀測基地落戶園中,其附屬設施——盱眙鐵山寺天文科普園于2001年7月30日對外開放。亞洲第一、世界第三的小行星觀測望遠鏡已投入使用,并成功發現5顆小行星,其中編號為4360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“盱眙星”。

    jq003.jpg

      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縣城區,原名南山。左擁翠屏峰,右攬鳳坡嶺,北倚清風山,面向長淮水,群山環拱,一峰獨好。北宋書畫家米芾由北宋國都汴京(今開封)經汴水南下就任漣水知縣,入淮時忽見清奇麗秀的南山,詩興勃發,隨即賦詩《第一山懷古》:“京洛風塵千里還,船頭出汴翠屏間。莫論衡霍撞星斗,且是東南第一山”,并題“第一山”三個雄渾遒勁的大字。從此南山易名“第一山”。第一山摩崖留蘇軾等名人手跡(題刻)139塊,書法諸體兼備,彌足珍貴,2010年,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,2013年被晉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  jq004.jpg

     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 位于盱眙縣黃花塘鎮境內,距縣城35公里,是國家AAAA級景區。1943年1月初到1945年2月底,在全國抗日戰爭由相持轉入反攻的關鍵時期,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。劉少奇、陳毅、張云逸、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運籌帷幄、決勝千里,指揮華中抗日大業,直到抗戰勝利。軍部紀念館由舊址、舊居、陳列館和園林等組成。陳列館內存放著大量的歷史圖片和文物,布展獨特,雕塑逼真,展示了華中抗戰的崢嶸歲月,再現了革命前輩當年的戰斗風采。

    jq005.jpg

      八仙臺風景區 位于盱眙縣穆店鎮西南部,距盱眙縣城17公里,總面積10.1平方公里,其中水域3平方公里,是國家AA級風景區。相傳八仙在人間云游時路過此山,看到此地山清水秀,森林茂密,環境幽雅,遂擇此地作為他們修仙論道的居所,因此后人將此山起名為“八仙山”,八仙修煉的座臺得名為“八仙臺”。據考證,宋朝巾幗英雄穆桂英曾帶兵駐扎此山,穆店由此得名。該景區內山、水、林、泉、石、洞協調自然,山中有水、水中有島,風景獨特。

    jq006.jpg

      都梁公園 位于第一山風景名勝區的南部,是歷屆中國龍蝦節的主會場,園內新建成的中國龍蝦節廣場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山地廣場,都梁閣坐落其里,中國龍蝦節博物館巧設其中,館中收集了歷屆中國龍蝦節代表性物件2000余件,展示了“中國十大節慶”、“中國十大美食類節慶”第一名的中國龍蝦節的輝煌歷程。公園內的楊大山、斗笠山和磨盤山蒼松翠柏,景物天成。園內道路通暢,縱橫交錯。夜幕降臨,華燈齊放、流光溢彩、熠熠生輝;晨曦初露,百鳥鳴唱、綠意醉人、馨風沁心。公園免費對外開放,已成為廣大市民最佳的休閑場所,成為來盱游客神覽盱眙的必選地之一。

    jq007.jpg

      古泗州城遺址 位于盱眙縣淮河鎮境內,縣城西淮河對岸一公里處。興于唐代開元盛世,毀于清康熙年間,是當時淮河流域規模較大的中心城市,有著九百年的輝煌歷史。已沉睡于淮河水下300多年,經專家探明,古泗州城由于沉睡在泥沙和水的封閉狀態中,保存較為完好,內外城墻、五座城門、四條街道、馬面建筑、月城建筑等基本完備,是難得的世界遺產和遺址精品,具有較高的考古與旅游開發價值,被譽為東方的“龐貝城”。目前,該遺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  jq008.jpg

      甘泉山 距盱眙縣城6公里,位于一、二、三、四山和圣人山之間,在沿淮群山中一枝獨秀,以山上有甘泉而聞名,昔人有聯“甘味從苦中領取,泉聲自遠處聽來”。該寺占地4萬平方米,漫山果樹,三面環水,風景秀麗,為遠近佛教信徒燒香拜佛的圣地。沿淮山麓有霸王城遺址,相傳為項羽屯兵處和古盱眙縣治。甘泉山之巔有都梁寺,因山上盛產都梁香草而得名,寺內有井,井水澄碧,任憑天旱,從不干涸。每年農歷四月八日甘泉山廟會,燒香敬佛的人流不斷,熱鬧非凡。

    jq009.jpg

      大云山西漢江都王陵 位于該縣馬壩鎮云山村大云山山頂區域,海拔高程73.6米,西距盱眙縣城30公里,南距漢代東陽城遺址1千米,西南與青墩山、小云山漢代貴族墓地相鄰,是漢景帝之子、漢武帝同父異母哥哥、第一代“江都王”——劉非及其后妃的同冢異穴合葬墓遺址群。陵園總體布局十分清晰,平面近似正方形,每邊長約500米。東西南北四面均筑有陵墻,除東墻中段保存尚好外,其余三面陵墻大多僅剩夯土墻基。東墻的現存高度近2.3米。陵園內共發現主墓3座、陪葬墓13座、車馬坑2座、兵器坑2座、建筑基址2處,出土了銅器、金銀器、玉器等各類文物1萬余件。主墓均分布于陵園南部,陪葬墓分布于陵園北部,車馬坑位于陵園南側,兵器坑分布于陵園北側,緊靠陵墻,建筑基址位于陵園中部。整體布局排列有序,十分嚴謹。許多文物均為首次發現,意義重大。其中,規格最高的一號墓采用了“黃腸題湊”的葬制,并有金縷玉衣、玉棺等高等級隨葬品。這些發現為研究西漢諸侯王陵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。

    97视频在线